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幾招特效穴位療法

幾招特效穴位療法
人體的每一個穴位都相當於一味中藥,它們的任何一種神效,都是我們祖先用身體試驗過的,只要你學會使用經絡,並悟出穴位的深意,你就會終生盡享健康的秘訣。

改變先天體弱的三大穴:肝俞、腎俞、太衝

人的五髒是我們身體的核心部分,其他器官組織都隸屬於它們。腎為先天之本,主管骨,和六腑中的膀胱相表裡,開竅於耳和前後二陰;脾為後天之本,主管肌肉,和胃相表裡,開竅於唇;心為君主之官,主管脈,和小腸相表裡,開竅於舌;肝主管筋,和膽相表裡,開竅於眼;肺主管皮毛,和大腸相表裡,開竅於鼻。這樣一來,全身眾多部位的疾病我們都可以找到它的來路與歸途。

人生下來體質就是陰陽不平衡的,差異很大,但我們不能認為這一切就是不可改變的。如果能仔細分析一下弱在哪裡,是哪一髒弱,我們就能通過後天的各種方法改變它。

既然內髒通過經絡和它們之外的器官相互聯系,生病時可以遙相呼應,裡應外合,那麼人體在沒病時也可以通過刺激經絡上最有效的穴位,激發它們的自救潛能,去提醒、改善內在的髒腑,從而進一步提高它們的防御功能和狀態,這樣豈不是防患於未然嗎?

先天體質不好的朋友一定要每天按摩雙側的下面幾個穴位三至五分鐘:肝俞、腎俞、太衝。

之所以這麼選穴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首先,腎藏精、肝藏血,精血是我們生命中最根本的東西,每天按摩這3個穴可以補益肝腎,肝腎逐漸強大了,身體就會一步步好起來。其次,這兩個穴都是背俞穴,背俞穴是督脈上的穴位,主管人全身的陽氣分布,所以,刺激它可以最快地補充人體的陽氣。另外,背俞穴為什麼要選太衝這個作用偏“瀉”的穴位呢?中醫裡面有句話叫“氣有余便是火”,就是說如果所補陽氣太多了,就會導致它們變成對人體有害的火。加用一下太衝就是給這些“火”透透氣,不至於讓它們在體內橫衝直撞,最後變性發酵。

我們經常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要想身體好,主要就是要使五髒好,既不能鍛煉太過,也不能休息太過,按摩穴位也是這個道理,在身體偏弱的時候要以補為主,但是不能一味地強補,只有恰當調理,五髒和諧這樣才能真正地改變先天,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治肝血陰虛的三個特效穴位:承山、陽陵泉、三陰交

40歲以上的人差不多都有這些症狀:腰腿痛,落枕,睡覺時腿老抽筋;眼花,看不清東西(視力減退),頭昏,雙脅下灼熱,舌頭紅,口干,苔少;老打嗝,惡心想吐,吃下東西很不舒服;不明原因的全身酸痛;經常莫名其妙地為一點小事發火。

以上這些情況如不及時糾正的話,不久就會發展成西醫檢查後認定的脂肪肝、高血脂、慢性肝炎、膽囊炎、視網膜脫落、淺表性胃炎等。

《素問·宣明五氣論》說肝是主管筋的,肝的氣血可以撫養筋,正如書中所說的“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一樣,“淫氣”就是指氣血。而“筋”就包括我們現在說的人身上的肌腱,它負責管理全身各個關節的運動。

肝血虛、陰虛了就沒有力氣,更沒有多少氣血能夠分給筋,人抽筋就是身體在向我們抱怨了,如果我們還是不管不顧的話,病就要來了,而且還要攻陷髒腑。

此時,我們只要選足太陽膀胱經上的承山穴和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再配以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就行。

承山穴,顧名思義,能承擔如山重量的意思,它能夠舒筋活絡,自古就是腿痛轉筋的有效大穴。疼的時候,用手指點揉此處5分鐘就可以了(平時每天按揉3分鐘即可),雖然按下去有很重的脹痛感,但一定要忍住,完後,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舒服感覺。

陽陵泉還是特定穴“八會穴”中的“筋會”,也就是全身筋的總彙之處,所以用此穴來治筋的毛病,療效特別棒。另外,此穴對膽上的任何疾病都有效。

使用陽陵泉時用拇指進行點揉或者點撥,點撥效果最好,每天5分鐘,也可以用指間關節進行刺激,以加大刺激量。它在膝關節的下方,小腿外側、腓骨頭下方的凹陷處就是。

三陰交是肝、脾、腎三條陰經交會的穴位,正是因為是三經交會的重要通衢之處,所以刺激它可以把三條經的經氣全調動了,可防治肝、脾、腎三髒上的諸多病症。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兩個月左右,就可以很好地保養肝、脾、腎,使其氣血充足、流暢,這樣,三髒上的很多不適及慢性病都會不治而愈。

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在內踝尖上方四指的骨後緣處。操作方法:每天晚上睡覺前,先用熱水泡腳10分鐘,泡到小腿肚子以上,然後開始從上到下按揉穴位。先按揉兩側陽陵泉3分鐘,一定要產生酸脹的感覺才行。然後點按承山,小腿一定要放松,注意點按時不要使太大的力,因為這個穴位的感覺很強,刺激力量太大反而欲速則不達,時間也不需要太長,3分鐘即可。最後按揉雙腿側的三陰交,向著骨緣內側點揉5分鐘。請記住,一定要堅持。

還可以到藥店去買杞菊地黃丸,再用枸杞甘草泡水,或生地15克、白芍10克用水煎服,配合以上3個特效穴位,就能從根上改變這些肝血陰虛症狀。

肝陰虛要多吃一點酸味的食物,因為酸甘化陰,可以補充陰津,還有肝在五味中合酸。少吃辛辣之品,因為辛辣的東西最耗陰液。

一穴根除肺陰虛:合谷

肺陰虛在小孩和中老年人身上特別多見,常見到症狀是長年多咳,但痰難咳出;經常出虛汗;氣短,感覺胸口氣不夠使;情緒低落,不想與人交流;嘴裡有發霉的草味,反應遲鈍;特別容易感冒,或者外熱內寒,上熱下寒。

以上症狀都是肺虧損比較厲害的典型表現。因為人體中只有肺是直接和外界大氣相通,所以遭到外邪襲擊的機會就多於其他髒腑。“肺為嬌髒,不耐寒暑”,而且孩子、年邁的父母內髒都很弱,抵抗能力就更低了。

這些症狀表面上看起來是“熱病”的表現,其實是假像。常年多咳的人在中醫看來必然是肺陰虧虛,肯定會表現“虛熱”症狀,比如痰老咯在喉裡咳不出,還有睡覺時出汗,我們叫它“盜汗”,是說它老像盜賊一樣在人睡著的時候才出現。還有,人之所以會莫名其妙地怕熱,是因為陰虛了不能抑制陽,以致虛熱全浮於表面,所以,不僅睡眠不好,手心腳心也會出粘汗。

以上這些病狀在現代人生活中十分普遍,只用兩味中藥就可以輕松治愈:買生地10克、五味子10克,泡水喝,不出一周絕對好。生地滋陰,五味子不僅斂肺止咳也滋陰。

但這樣做只是把現有的症狀給解決了,要徹底使肺健康,還要去根,所以我們要每天堅持按揉雙側合谷穴3分鐘,只此一穴就行。同時,還要配以摩腹。15天左右,你會眼看著困擾自己多年的胸悶氣短、多咳多痰、愛發高燒、多出虛汗等症狀慢慢消失。

脾胃是後天之本,如果我們從小愛感冒,說明先天體質不好,那就更應該從後天脾胃上來好好調理以增強體質。每天晚上睡覺前給自己摩腹,力度讓自己感到舒服就行,順時針摩3分鐘,然後逆時針摩3分鐘。有一點一定要注意,腹瀉的時候一定要逆時針摩腹,這樣才能止瀉。

平時一定要注意保護身體的背部,因為它正中的督脈是人體陽氣彙聚之地。少吃寒涼的和不合時節的食物,少吃冷飲,即使在夏季也要少吃。養胃最好的莫過於山藥、茨果、薏米粥,喝上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你的消化比以前好了很多。

肺虛時要多吃酸味的東西,少吃辛辣的東西。因為肺性質上喜歡收斂,不喜歡發散。順著肺的喜好就是補,跟肺反著干的就是瀉。酸性收斂,正投肺所好,所以能補肺虛,辛味發散,正為肺所惡,會將肺瀉得更虛。

治療腎陽虛的三個穴位:合谷、足三裡、魚際
腎陽虛是每個年齡段的人都容易有的症狀:感冒不斷,畏寒怕冷,愛喝水,四肢不溫,又口干舌燥,比較容易口腔潰瘍;夜尿多;腰痛、關節等骨頭經常痛;怕熱、腰酸、口舌生瘡、小便黃熱、煩躁又疲勞、坐立不安。以上症狀如果不注意的話,發展下去就是高血壓、腎炎、腎下垂、膀胱炎、糖尿病、陽痿、婦科病。
中醫認為,氣血津液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元素。氣又包括很多種,如元氣、宗氣、衛氣。其中元氣是人體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氣,根源於腎,屬先天之氣,所以,人們常說傷什麼也別傷了元氣,元氣包括元陰和元陽。而衛氣(衛陽),有“衛護”的意思,主要起溫養、防御內髒和肌表的作用,它來自食物轉化而成的水谷精微物質。陽虛的意思主要就是指衛氣衛陽虛。而宗氣是由肺吸收的自然之氣與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之氣相融而成,它推動肺氣的升降和心血在全身的散布運行。
腎為先天之本,所以要通過後天的精心調養來呵護。自小感冒不斷是因為先天元氣虛弱。而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則是衛陽虛弱,熱量不夠了,以至於溫養功能不足;同時會腰痛、尿頻、尿急、尿短、易疲勞、恐懼;沒有力量推動陰津向全身滋潤,所以人才會口干、咽燥、愛喝水,衛氣弱了,保衛身體的功能也降低,也就是西醫所說的免疫力降低了,所以才會比較容易得口腔潰瘍。同時,衛氣不足還導致腎這部機器在運轉的時候沒有潤滑油(缺少津液)摩擦生熱,表現在人體就是腰酸、小便黃熱、坐臥不安。
腎陽虛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發展下去就容易導致胃、肺和腎髒上的重大疾病,千萬不能小視。一旦出現以上情況,只需要使用以下3個行之有效的簡單穴位刺激就可以解決了。
合谷是人體保健的要穴,俗稱“虎口”,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可以稱作是人體的第二保健大穴,每天按揉,可以很好地提高衛陽的功能。冬天和深秋以及夏秋之交的時候適宜艾灸合谷,春季和夏季的時候適合按揉。按揉時應該朝著小指方向按,有酸脹的感覺為度,艾灸時應該拿著艾條在距離穴位約兩指的地方進行灸。
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主治肚腹上的疾病,古人認為,按揉或艾灸此穴,可將體內部的邪氣驅逐於三裡以外,民間諺稱:“拍擊足三裡,勝吃老母雞”。此穴可養胃、補腎、補肺,要配合合谷使用。
魚際,是手太陽肺經的穴位,每天堅持掐揉雙手的穴位,可保肺的平安無恙。一定要配合合谷、足三裡使用。
每天早飯前和晚飯前按揉雙側合谷穴各3分鐘,然後再按揉或艾灸雙側魚際和足三裡穴各3分鐘。
同時,還可服用玉屏風散或者防風通聖散,或者泡點黃芪當茶喝,就可以大大增強衛氣的護衛防御功能。
為加強衛氣的防御作用,可以適當吃點辛辣之品。辛味宣散,能將衛氣驅趕到皮膚表面的腠理之中,做到五步一哨,十步一崗,身體的守衛自然固若金湯。補腎要多吃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另外,腎屬水,水最怕土,所以吃多了甜的東西會傷腎,因為甜味與土相對。有腎病的人切記不要吃油炸煎烤的東西,因為太燥,耗傷水分,加重腎虛。

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董氏倒馬針刺治療法與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探討

因為董氏針灸與馬丹陽祖師所傳的針法有關,尤其董氏倒馬針法與馬丹陽祖師所傳的天星十二穴有密切的關係,李國政教授經過漫長的推敲思索,終於恍然大悟,領會到其中的奧妙關係,在此把領悟的心得,毫無保留地公佈,盼能引起針灸界同好們的研究興趣,剌激針灸醫學的學術研究風氣,並盼望能使台灣特有的董氏針灸治療法,發揚光大,使更多的患者因而獲得更好的治療,亦讓董氏針灸治療法受國際矚目,能更加深入地研究與探討。

一、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的意義

馬丹陽祖師本名成義,字宜甫,後改為鈺,宋代抉風人,金代貞元年間進士,後學道於王重陽祖師,與其他六位師兄弟們號稱全真七子,其妻孫不二亦為七真之一。
馬丹陽祖師不但精通於丹道,亦精通針灸,其所流傳的天星十二穴歌,說明十二穴的主治功能與取穴方法,對於後代針灸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訣如下:
“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承山配,太衛昆崙穴,

環跳與陽陵,通里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治病如神靈,準如湯潑雪,

北斗降真機,金鎮教開徹,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對後世影響極鉅,但自其歌訣流傳以來,針灸醫療界似乎只對前面的十二個穴位,有詳細的研究及臨床使用,但卻忽略了此歌訣的精髓所在,即天星十二穴的取穴通則,便是這兩句話:“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1 “合擔用法擔”

所謂“合”,便是要二個才能合,即“偶”的意思,用於針灸上即為兩針的意思;所謂“擔”,便是挑的意思。故“合擔”即表示用兩根針挑。如此馬丹陽祖師此句歌訣:“合擔用法擔”真正的白語含意便是:“用合擔法,擔。”即下針時,若用“擔法”,即是用“合擔法”來“擔”。臨床運用取穴上,便是在同經上用兩根針下針,以縱向把這條經“擔”起來,達到治病的效果。
據此通則,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的歌訣,便舉了幾個明顯的例子在前面:“三里內庭穴”,即在三里與內庭下兩根針,把兩穴所在的胃經擔起來;“曲池合谷接”,即在曲池與合谷各下一針,用此兩針把大腸經擔起來;“委中承山配”,即用委中與承山兩針,下在兩穴所在的膀胱經上。故只要了解此通則,在同一經穴上取兩穴,便可成為馬丹陽祖師所說的“擔法”了。
2 “合截用法截”

所謂“合”表示兩針;所謂“截”便是切斷的意思,故“合截”即表示用獨針來切斷,但取兩經各取一穴來合截,如此一來,馬丹陽祖師這句歌訣:“合截用法截”真正的白話含意便是:“用合截法,截。”即下針時,若是要用“截法”,便是要用“合截”的方式來“截”。臨床運用取穴上,即表示用兩根針,各在不同的經上,以橫向把這兩條經給“合截”起來,以達治病的目的。
據此通則,馬丹陽祖師便在其歌訣前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通則。例如:“太衝昆崙穴”即為截法的一個例子,太衝屬肝經、昆崙屬膀胱經,此截法運用於其上,便是在太衝下一針,昆崙下一針,用此兩針在不同經上“合截”此二經;另一例:“通里並列缺”亦即表示在屬心經的通里,與屬肺經的列缺,各下一針,以此兩針做為截法中的“合截”。
3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故由“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此取穴通則,便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在各經絡上自由運用,使治療的方法與效果達到最大。所以馬丹陽祖師便在此兩句通則後面接著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治病如神靈,準如湯潑雪。”自馬丹陽祖師流傳此天星十二訣以來,大家只局限在前面所提的六組配穴,卻沒有人點出其中的精華所在,即此取穴的通則“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李教授在百般思索下,突於夜頓悟其中的道理,在此不存私心,毫無保留公開出來,希望針灸醫療界可由此得到一點思考上的突破,使治療效果更好,下針更加靈活自如,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二、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對後世針灸治療的影響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的流傳,對後世影響極鉅。其中前面所提到的擔法,便發展出後來的蟒針針法、透穴療法及董氏針灸倒馬針法的直三針;截法便發展出許多三針的治療法,例如踝三針、膝三針、腰三針、脊三針、腹三針、足跟三針等,及董氏倒馬針法中的橫三針。
董氏倒馬針法,便是以馬丹陽祖師所傳的天星十二穴取穴通則,再加以發揚光大,董公從馬丹陽祖師的取穴法得到啟示,並且加上自己的創見及臨床經驗,覺得兩針的效果仍不夠,便多加一針,成為三根針的董氏倒馬針法。故董氏的倒馬針法便可分為三種:直三針、橫三針及指揮針法。
擔法發展出直三針,即上下呼應法,主治全身、臟腑的病變,因其用三針等距的倒馬針法,使其可通三焦。
截法發展出橫三針,即左右呼應法,主治局部病痛,因其使用局部等距的倒馬針法,使其治療局部病變。
指揮針法即三角相應法,乃董氏倒馬針法的靈活運用,兩根針同一條經上取穴,另一根針下在另一條經上,形成三角相應,並以後下的那一針,指揮原本的兩針,使原本的兩針效用增加數倍。
三、馬丹陽天星十二穴與董氏倒馬針法之同異比較

董氏倒馬針法的發展,雖然與馬丹陽祖師所傳的天星十二穴有極大的關係,但是董氏倒馬針法乃是董公結合馬丹陽祖師的取穴通則及其為增加療效的獨特創見,所創出的一種獨特針法,其效果比馬丹陽祖師所傳之天星十二穴更好,而使馬丹陽祖師的配穴精神,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1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與董氏倒馬針法之相同點:

1.1 多穴下針:兩者治療疾病時皆不只使用一針,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用兩針,而董氏倒馬針法用三針。

1.2 危險性低:兩者取穴大都在四肢上,避開人體危險的胸、腹部,故危險性皆很低。

1.3 針感強、療效佳:兩者由於在多穴下針,針與針之間相互感應,使下針針感達相乘的效果,如此一來療效亦提高許多。

2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與董氏倒馬針法之相異點:

2.1 下針數目: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下兩針;董氏倒馬針法下三針。

2.2 取穴位置: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為按經絡取穴,例如三里、內庭穴,即在胃經上取兩穴;通里並列缺,便是在心經與肺經上取穴。董氏倒馬針法為按區段取穴,例如在一一手指區段有大間、側間、小間;二二手掌區段有土水一、二、三穴;三三下臂區段有土胃一、二、三穴;四四上臂區段有天宗、地宗、人宗;五五腳趾區段有婦靈穴;六六腳掌區段有火連、火菊、火散;七七小腿區段有三重一、二、三穴;八八大腿區段有上三黃、三靈穴;九九耳朵區段有神耳上、中、下穴;十十頭面區段有正會、前會、後會。

由上述的探討可了解,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對針灸的貢獻,不只在於他重點指出十二穴的主治狀況,最重要的是提出主要穴位的配合使用通則,而此通則進而剌激董公發展出療效更好的董氏倒馬針法,使針灸治療研究更加突破,並使更多的患者疾病得以解除,先賢們的研究精神及救人濟世不循私保留的態度,實在令人敬佩。

(摘自李國政《台灣董氏針灸倒馬針刺療法》。)